前沿讲坛第64讲|如何理解墨家:以《论六家要指》为中心
Body
2024年3月25日晚,中文系(珠海)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了第64期前沿讲坛。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,主题为“如何理解墨家:以《论六家要指》为中心”,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李若晖教授主讲,中山大学中文系(珠海)樊波成副教授主持。
讲座伊始,李若晖教授以“如何重写中国哲学史”的话题作引,指出了建构中国哲学的一种新的可能性,即从文献出发,通过技术分析,揭示文本内容之下隐含的论证逻辑,将逻辑层面的必然性与中国的历史真实相结合。他强调,研究中国哲学时不能照搬西方哲学知识,而应借鉴西方哲学家的论证逻辑,在不切断中国哲学内在发展脉络的前提下进行推演。
随后,李若晖教授转入了《论六家要指》的文本分析,对其中论墨家思想的内容进行技术分析。在文本数十字的凝练表达中,他注意到其中讲解饮食的内容占比很大,进而发问:为什么要以饮食的方式来概括墨家的思想?又如何体现墨家对儒家礼制的改造?李若晖教授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逻辑,并且引入《荀子》《庄子》等相关内容作对照,进而得出墨子“别养相逆,生死异遇”的等级构建方式,即生时以数量区分等级地位,以质量消解等级差异,死后则人人平等。由此推知,墨子为了国家的治理,只在最小的程度上构建等级,又以最大的限度消除等级,这是墨家“平等”思想的实现方式。
更进一步,李若晖教授在对《墨子·兼爱上》等文本的分析中,揭示墨家“兼爱”思想的内核。他指出,墨子的论述隐含着一层逻辑:“兼爱”的对立面是“不相爱”,而“不相爱”的根基在于“自爱”而“不爱人”。由此,墨子将等级理解为人与人之间“爱”的相关性,因而“兼爱”当以“相爱”为手段来实现“自爱”,消除等级之别。
墨家尝试消除的等级之别,正是儒家礼制中“敬”的来源。李若晖教授认为,“敬”的核心在于距离,这正是儒家的等级关系所强调的情感,也是其构建礼制的基本方式。而墨子虽然在人际关系中取消了“敬”的基础,却无法消除这种情感本身的存在。李若晖教授指出,在《墨子·尚同》中,墨子一方面在人事上崇尚绝对数量上的“节用”,另一方面却对祭祀极尽所用,可见墨家的“敬”存在于天人之间。他将这一特点概括为“天人相分”,并指出这是理解墨家“兼爱”思想的一个补充。
在讲座过程中,李若晖教授不时与在场的老师、同学互动,一问一答间不断深入对文本解读、历史叙述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探讨。他指出,在对文本进行技术分析时,既不能停留在文本表层的含义,也不能盲目地选取其他思想体系作为参照,而应当以论述的历史背景为依托,尽可能揭示其逻辑上包含而文本内未表达的内涵。
讲座尾声,樊波成副教授对李若晖教授的演讲进行了简要总结。在场同学和老师继续向李若晖教授进行提问与请教。在热烈的交流氛围中,本次讲座圆满结束。